close

前幾天在報紙的國際新聞版面上,看到一則有關於中東情勢趨於緊張的新聞,在yahoo上也有一些相關報導~

上網找了一下這方面的資訊,發現在知識家有篇文章寫的真是不錯,作者的署名是"~~女子言贊口屋~~",轉貼上來讓有興趣的人參考一下!!


一、從猶太復國主義到中東戰爭的爆發


二戰以後,中東問題一直是世界和平的焦點之一,中東問題也是導致不久前美國九一一恐怖主義爆炸事件的直接導火索。人們不禁要問:中東問題的起因是什麼呢?這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講清楚的事。 

3000年前,幾乎在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的同時,亞細亞大陸的西邊,現在被稱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也誕生了一個新興的希伯來王國,這是以色列-猶太王國的前身。幾百年後,歐羅巴大陸上又誕生了一個強大的羅馬帝國。西元前63年,羅馬帝國侵入耶路撒冷,佔領了巴勒斯坦。儘管猶太人曾舉行多次武裝起義,但均被羅馬人鎮壓下去,猶太人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失去了他們的國土與家園。 

猶太人國家雖然被滅,但他們的信仰卻沒有動搖。猶太人流浪 到世界各地,他們仍然固執地堅持著他們的教義,保持著他們的文化,形成一支獨特的、沒有自己土地、沒有自己祖國的民族。如果猶太人不再那麼執著,放棄自己的信仰,把自己融化在世界各國的文化中,也就不會有納粹德國的大屠殺,也不會有今天的中東民族衝突。猶太人卻是異樣地執著,他們寧可流血,卻不肯放棄自己的信仰,這個執著造就了猶太人的悲劇歷史。

星移鬥轉,500年後,阿拉伯半島上又誕生了一位震撼世界的奇人,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建立了統一的阿拉伯帝國。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居民成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從此他們從未離開過這塊土地,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1518年,巴勒斯坦併入奧斯曼帝國版圖,直到1920年奧斯曼帝國崩潰為止,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400多年。不過奧斯曼帝國鼓勵傳播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巴勒斯坦人一直保持著伊斯蘭教的信仰和阿拉伯人的文化傳統。

基督教在歐洲廣泛傳播,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成為生息在歐羅巴大陸上的為數不多的異教徒。儘管基督教提倡寬容,可是異教徒猶太人的命運並沒有那麼幸運。歐洲人迫害猶太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十九世紀後葉,歧視迫害的猶太人的風氣在歐洲大陸形成。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也是建立在歐洲歧視迫害猶太人的傳統風氣之上,有幾個歐洲國家可以自稱自己在迫害猶太人方面手是乾淨的呢?

188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俄國掀起了屠殺猶太人的風潮,一部分居住在俄國的猶太人,為了逃避屠殺,遷居到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最初,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對遷居來的猶太人還是比較友好的,儘管雙方的信仰不同,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亦能相互共存,沒有發生過大的衝突。 可是後來猶太復國主義的興起,改變了巴勒斯坦人的命運。

1894年,法國發生了著名的德萊斐斯事件。在法軍參謀部工作的猶太人德 萊斐斯,由於猶太人的身份而被當作德國奸細判刑,這在全歐洲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震動。維也納《新自由日報》的駐巴黎特派記者赫茨爾,詳細調查採訪了德萊斐斯事件。赫茨爾本身也是猶太人,赫茨爾早期的思想是:只要猶太人盡力接近融入基督教社會,對猶太人的歧視迫害就會消失。可是在德萊斐斯事件的採訪過程中,赫茨爾聽到的看到的儘是猶太人被歧視和迫害的悲憤與泣訴,赫茨爾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猶太人最終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會,要改變猶太人的悲慘命運, 只有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

1896年,一本只有100頁的薄薄小冊子:《猶太國,現代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一種嘗試》,在維也納出版了。赫茨爾在該書中提出他的觀點:猶太人問題既不是社會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一個民族問題。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根本是建立一個猶太人自治的國家。赫茨爾的這本小冊子像一顆落在草原上的流星,在猶太人中燃起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燎原烈火。1897年,在瑞士巴塞爾召開了首次全世界猶太人大會,赫茨爾當選主席。會上猶太人統一了認識:要想使我們的子孫不再受我們現在所遭受的歧視、迫害、甚至屠殺,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建立一個猶太人自治的國家。

地球的表面是有限的,世界上的所有土地都已有了主人,到哪去建立一個新的猶太人國家呢?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赫茨爾設想:選一塊當地住民較好相處、周邊國家摩擦較小的地方,不管是亞洲、非洲、南美洲哪都行。對於歐洲人來說,不受歡迎的猶太人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離開歐洲到那裏去生活,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歐洲各國對猶太建國運動持讚許態度,特別是英國還表示願意提供她在東非的殖民地烏幹達,作為猶太人建國的基地。

猶太人對赫茨爾建立猶太人國家的設想都很贊成,但赫茨爾在哪建國都行的設想,卻遭到不少異議。另一位猶太建國運動的領導人威爾茲曼(後來成為以色列國的首任總統),建議把猶太建國的地點選定在猶太人的故鄉巴勒斯坦,這樣就不是單純的建國,而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名正言順的復國。在第一屆全世界猶太人大會上,到會者經過激烈辯論,最後決定把建國的地點定為巴勒斯坦,把奮鬥的目標從建立猶太國改為恢復猶太國。巴勒斯坦有一座Zion山,是古代猶太國祭神的聖地。猶太人看到Zion山時,油然產生回到自己祖國的溫暖感覺,所以猶太人把猶太復國運動情感化 地稱為去看Zion山行動,即Zionism,現在我們則把Zionism翻譯為猶太復國主義

雖然第一屆全世界猶太人大會上,猶太復國主義者給自己提出了在巴勒斯坦建國的奮鬥目標,但這個奮鬥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很渺茫。有人向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奧斯曼帝國蘇丹提出在巴勒斯坦建國的請求,猶太人的請求被蘇丹拒絕。猶太人內部也出現了爭論,不少人認為與其在現實性渺茫的巴勒斯坦建國,不如在現實性較大的東非烏幹達建國。假如當時猶太人做出在東非烏幹達建國的決定,就不會有今天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民族衝突。不過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正在猶太人為在巴勒斯坦復國,還是在烏幹達建國的問題上爭吵不休的時候,好運悄悄降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奧同盟,與英法開戰。由於美國猶太人在政治經濟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英國為得到美國的更多支持,拉美國參戰,於1917年發表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福爾宣言》,聲稱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自治國家。美國有幾百萬猶太人,是猶太人勢力最大的國家。美國從一開始就強力支持猶太復國運動。英國發表《貝福爾宣言》 後,美國總統威爾遜立即向英國政府表示支援《貝福爾宣言》,1922年美國國會正式透過一項支持《貝福爾宣言》的決議,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稱為歐洲重病人的奧斯曼帝國日益凋零,終於在1920年崩潰,在她400多年的榮光歷史上畫下了休止符。根據英國與法國簽訂的戰後處理奧斯曼帝國領土的協議,奧斯曼帝國的中東領土成為英法兩國的委任統治地區,英國統治了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法國統治了敘利亞、黎巴嫩等地。英國統治巴勒斯坦後,向猶太人放開了移民巴勒斯坦的大門,於是大量猶太人開始湧入巴勒斯坦。在英國統治巴勒斯坦之初,當地的猶太人只有5萬人,巴勒斯 92%的居民都是阿拉伯人。此後猶太人移民迅速增加,到1939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猛增至近50萬人。

對哪個國家來說,大量外國移民的湧入都會給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重大衝擊,現在世界各國都有限制外國移民人數的條例,阻止外國移民的大量湧入。可是當時英國對猶太人的移民巴勒斯坦,卻沒有人數限制,加之巴勒斯坦地窮資源少,吸收移民的能力有限,大量猶太人的湧入,對當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衝擊。特別是1930年代納粹德國開始排斥猶太人後,一些社會地位較高的、具有專業技術的猶太人也被迫移民到巴勒斯坦。與教育和專業技術較高的猶太人相比,阿拉伯人在農工商各方面都競爭不過猶太人,加之猶太人湧入造成土地物價的上漲,使阿拉伯人越來越面向貧困化。

阿拉伯人對猶太人的不滿開始爆發,巴勒斯坦各地不時發生抗議和暴亂。在阿拉伯人的抗議和暴亂面前,英國統治當局動搖了。為了安撫阿拉伯人,加之1930年後歐洲排猶風潮的加劇,英國在支持猶太人建國的路線上開始後退。英國當局於1939年宣佈限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數,把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人口控制為不超過當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英國當局規定今後每年進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移民人數上限為75000人,超過上限人數的移民為非法移民,要強制遣送出巴勒斯坦。英國軍艦24小時在巴勒斯坦海岸線巡邏,一旦發現有偷渡上岸的猶太人,立即拘捕。

英國的限制猶太人新政策讓阿拉伯人感到滿意,這當然也引起了猶太人的不滿和憤怒。一些激進的猶太人組成激進團體,開始對英國人進行武力反抗。猶太人沒有自己的軍隊,所謂武力反抗,就是搞恐怖主義,這和現在的伊斯蘭激進派沒有什麼兩樣。猶太恐怖主義分子在巴勒斯坦各處製造針對英國人和英國設施的爆炸和槍擊恐怖事件,美國也在暗中支持猶太人激進派的武力反抗。二次大戰結束後,猶太恐怖主義分子的恐怖活動日益加劇,進入1946年以後,巴勒斯坦各處每隔幾天就要發生一起恐怖主義爆炸或槍擊事件,19468月,後來成為以色列總理的貝京所領導的恐怖主義團體(其成員還有後來成為以色列總理的莎米爾),炸毀了耶路撒冷最大的高層建築,設有英軍司令部的達比都國王飯 店大廈,英國軍人平民死者80餘人。如果能把電視攝像機的鏡頭推到50年前,我們就會看與今天伊斯蘭恐怖主義分子無出二轍的猶太恐怖主義分子,在巴勒斯坦爆炸大廈的恐怖場面。

猶太人恐怖主義分子的恐怖活動搞得英國人焦頭爛額,達比都國王飯店爆炸事件後,英國人喪失了統治巴勒斯坦的信心,英國不想再在巴勒斯坦流血了。19472月,英國宣佈放棄對巴勒斯坦的統治,把巴勒斯坦交給聯合國處理。才成立不久的聯合國接手了這個棘手的難題,19474月,聯合國設立了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委員會,特委會經過幾個月的討論,但最終也未能達成統一意見。最後特委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兩個方案,請聯合國大會投票表決。這兩個方案分別是:巴勒斯坦分割案和巴勒斯坦聯邦案。巴勒斯坦分割案是把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各自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和阿拉伯人國家;巴勒斯坦聯邦案則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共治的聯邦國家。

美國態度堅決,支持巴勒斯坦分割案,支持建立一個獨立的猶太人國家。蘇聯也支持巴勒斯坦分割案,這裡蘇聯有她的打算。此時美蘇冷戰剛剛開始,蘇聯希望在猶太人建國方面支援一下美國,換取美國在處理歐洲問題上對蘇聯的讓步,反正這也是一個順水人情,以色列建國對蘇聯來說也沒有什麼利益損失。美蘇兩大國一表態,聯合國大會的基調就定了下來。194711月,聯合國大會投票,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巴勒斯坦分割案,這就是所謂聯大181號決議案。

巴勒斯坦分割案獲聯大通過的消息傳來,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上街歡慶,耶路撒冷街頭也隨處可見閃著幸福淚光的猶太人。他們為此奮鬥了50年的理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從此猶太人也有自己的祖國了,怎能不讓他們歡天喜地。然而阿拉伯人得知該消息後的反應卻與猶太人截然相反,阿拉伯人激憤了、爆發了,聲明拒不承認聯大181號決議案。當時聯合國的埃及、伊拉克、敘利亞等六個阿拉伯成員國,想阻止聯大表決透過巴勒斯坦分割案,但阿拉伯國家的票數一共只有六票,他們又沒有美英法蘇中五大國那樣的大國否決權,無力阻止聯大透過決議。在聯大宣佈透過巴勒斯坦分割案後,埃及等六個阿拉伯國代表退出會場,表示抗議。

阿拉伯人為什麼氣憤呢?這裡有幾個原因。首先,聯大181號決議違背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宗旨。聯合國憲章規定,一個國家的分裂或統一,應由當地居民投票表決,聯合國尊重當地居民的意志和選擇,即所謂民族自決權。最近聯合國承認東帝汶從印尼獨立,就是根據當地居民投票表決結果,作出的民族自決判決。

在巴勒斯坦問題,按照聯合國憲章,本也應該採用民族自決原則,讓巴勒斯坦的當地居民投票作出自己的選擇。可是聯合國在處理巴勒斯坦問題時,卻完全無視當地大多數阿拉伯居民的意志,奇怪地讓聯合國大會越俎代庖,為巴勒斯坦人做了選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被剝奪了民族自決的權力,自己無權決定自己的命運。這能讓阿拉伯人不氣憤嗎?

這次聯合國不給予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民族自決權,顯然是有意的。因為當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要進行全民投票公決,猶太人建國的計劃肯定不能實現。聯合國在美國的壓力下,無視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居民自決權,作出了有利於猶太人的裁決,其決議顯然有失其公正性。

更讓阿拉伯人感到氣憤的是聯大181號決議案的內容。在聯大181號決議發佈時,巴勒斯坦境內居住的阿拉伯人佔總人口的68%,阿拉伯人擁有的土地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94%。可是聯大181號決議卻規定把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劃給佔三分之一人口的猶太人,佔三分之二人口的阿拉伯人只得到43%的土地。為什麼要把近60%的土地分給只佔三分之一人口的猶太人?聯大的決議案中沒有任何解釋。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聯大181號決議也缺乏公平性可言,怎能不讓阿拉伯人氣炸了肺?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強烈抗議不公正的聯大181號決議,拒絕按照該決議案在巴勒斯坦成立政府。聯大181號決議,不僅沒有給巴勒斯坦帶來和平,反而給巴勒斯坦帶來了暴力和戰爭。聯大181號決議公佈後,巴勒斯坦全土沸騰了,到處可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展開群毆,殺人放火也成為司空見慣。僅在聯大181號決議案公佈後一週內,就有62名猶太人和32名阿拉伯人死亡,傷者更是不計其數。此後,猶太人的恐怖主義團體開始了有組織的報復。當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恐怖主義組織,而在抗英運動中形成猶太人的恐怖主義團體,則到耶路撒冷郊外對阿拉伯村民進行無差別屠殺。猶太人的恐怖主義行動一時使阿拉伯人陷於恐慌之中,許多人逃亡國外,這是第一批巴勒斯坦難民。

1948514日,英國統治當局正式退出巴勒斯坦。與此同時,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宣佈成立以色列國。美國政府在以色列國成立的當天就宣佈承認以色列國。猶太人以為建立以色列國後,他們的苦難就過去了,太平幸福的日子正在等著他們。可是現實卻與猶太人們的夢想背道而馳,就在他們成立以色列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盟的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一齊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東戰爭是阿拉伯國家首先發起的,所以戰爭的責任主要在阿方。我們不應該忘記,阿拉伯國家出兵的原因,是聯合國做出了不公正的裁決。聯合國尚不替他們說話,阿拉伯人還能到哪去講理?既然已經無處可以伸 冤講理,剩下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屈辱地忍受,另一條是站起來反抗。阿拉伯人選擇了後者,這就是中東戰爭爆發的原因所在。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聯大181號決議是聯合國大會投票表決的決定,不管怎麼樣,阿拉伯國家不遵守聯合國的決議,阿拉伯國家也有錯。凡是在中國受教育長大的中國人都一定會知道五四運動。為什麼會發生五四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1月至6月,英、法、美、日、意等二十七國,在巴黎舉行的處理戰後問題的國際會議,中國也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最後大會經過表決,透過了處理戰後問題的《凡爾賽和約》,該約的第156157158條中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全部權益轉讓日本。這樣不公正的裁決把中國人激怒了,引發了全國性的抗議運動,可以說五四運動是讓洋人給出來的。

《凡爾賽和約》是得到英法美日意等大多數國家認可的國際性條約,可是中國代表卻拒絕在條約上簽字,不承認《凡爾賽和約》的有效性。這並不是中國有意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作對,而是《凡爾賽和約》不能公正地對待中國的利益和尊嚴。

同樣聯大181號決議對於阿拉伯人來說也是不公正的,阿拉伯人拒絕聯大181號決議,和中國當年拒絕《凡爾賽和約》時的心情並沒有多大區別。不要以 為凡是經過投票表決作出的決議,代表大多數國家的意見,因而就是公平正確的。當年《凡爾賽和約》也是經過投票表決作出的決議,也代表大多數國家的意見,中國人能夠承認《凡爾賽和約》嗎?當時也有一些國家同情和理解阿拉伯人的立場態度,他們對決議投了反對票和棄權票,所以才有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的結果。但那時聯合國基本被美蘇控制,所以一旦美蘇贊成,反對的意見就很難站上風。

中東問題是現在世界上最棘手的國際糾紛。到底誰是造成中東問題的主要責任者?到底是誰之過?這些都不是容易解釋清楚的,不同立場觀點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以下幾點是筆者個人的意見。

中東問題的第一原因:歐洲基督徒對猶太人的迫害。歐洲人對猶太人的迫害,迫使猶太人痛感需要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這就導致了猶太復國運動。如果歐洲人對猶太人再寬容一些,也就不會有猶太人復國,當然也不會有阿以衝突了。

中東問題的第二原因:猶太人對在巴勒斯坦復國的執著。猶太人應該明白,不管到哪建國,都難免與當地居民發生民族衝突。如果猶太人到人煙稀少的非洲或南美去建國,遇到的民族衝突可能會小得多。可是猶太人偏要執著地到人口稠密的巴勒斯坦去復國,這就難免與阿拉伯人發生激烈的民族衝突。

中東問題的第三原因:美國主導的聯大181號決議。美國過分偏袒以色列,美國主導的聯大181號決議太不公平。如果美國在中東問題上能公正一些,採取按照人口比例劃分領土等較公平的做法,阿拉伯人也許還能接受。聯大181號決議這樣赤裸裸地不公平條約,又讓阿拉伯人如何接受?讓他們的自尊心往哪放?在聯大181號決議公佈以前,阿以雙方雖然已經激烈對立,但還不至於到相互殘殺的地步。聯大181號決議公佈後,阿以雙方才大開殺戒,兵戎相見。

多年來,巴勒斯坦人一直拒絕承認聯大181號決議。但198811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佈承認聯大181號決議。為什麼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40年後宣佈承認聯大181號決議?在下面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二、第一次和第二次中東戰爭

 

1945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參加完雅爾塔會議的歸途中,經過蘇伊士運河時,會見了沙烏地阿拉伯國王伊本沙特。兩人談到了戰後的中東問題,羅斯福總統提起戰後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的想法,沙特國王堅決反對,他建議說:我也很同情猶太人的悲慘遭遇,也贊成猶太人建立國家的設想。既然德國殘酷迫害猶太人,戰後就應該從德國劃分出一塊領土,讓猶太人在那裏建立自己的國家,這樣也符合反坐復仇法的原則。阿拉伯人並沒有迫害猶太人,為什麼要割讓阿拉伯的領土,讓阿拉伯人為猶太人付出犧牲?羅斯福並不贊成沙特國王的建議,不過羅斯福答應在猶太人建國問題上,一定要事先和阿拉伯國家商議。

羅斯福死後,美國人對阿拉伯的許諾也付之東流,沒有人再想到在以色列建國問題上,還需要和阿拉伯人商議。當時亞非拉國家在聯合國中還是少數派,美國尚能控制聯合國,儘管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諸國等亞非拉國家反對巴勒斯坦分割案,但無法左右聯合國的局勢。後來亞非拉國家在聯合國中成為多數派時,美國就控制不了聯合國了。1974年聯合國大會透過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聯大3236號決議時,95票贊成(蘇聯、中國、亞非拉各國),13票棄權(英國、日本等)、4票反對(美國、以色列等)。如果1947年亞非拉國家能在聯合國中佔據多數,很難想像聯合國大會能夠透過181號這樣不公平的決議。

194851416時,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正式結束前8小時,第一任以色列總理本格里昂在國民議會上發表建國宣言:從今天開始,國名為以色列的猶太人國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猶太人們,聽到我的聲音了嗎?讓我們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團結起來!靠著這種精神,我們幾個世紀以來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讓我們為以色列復國這個偉大的事業而奮鬥吧!全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在場外的猶太人們也狂熱地擁抱、流淚,人們唱起了猶太人的《讚歌》:以色列永恆的山岩,是我們勝利的源泉,我們的避難所。讓我們在那裏再建神殿,為她的永壽獻上讚歌……“

猶太人夢想巴勒斯坦會成為他們的避難所,但等待他們的不是和平的飛鴿,而是憤怒的子彈。就在以色列成立的第二天,1948516日,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軍隊,一齊向剛成立的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阿拉伯聯盟成立於1945年,最早有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和阿拉伯也門7個成員國(現在已增加到21個成員國)。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宗旨是:捍衛阿拉伯國家的主權和獨立,促進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互助,協調阿拉伯國家反對外來侵略的一致行動。埃及曾是阿拉伯聯盟的盟主,但 1979年埃及與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後,埃及的成員國資格被阿拉伯聯盟開除,直到1988年埃及的成員國資格才被恢復。

猶太人沒有想到戰爭會來得這麼快,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準備。面對阿拉伯五國聯軍的4萬多人,以色列只有3萬人的武裝,更糟糕的是,以色列還沒有正規軍隊,當時的以色列軍近似於沒有統一指揮的遊擊隊。以色列也幾乎沒有大炮、裝甲車等重武器。在阿拉伯聯軍的攻勢下,以軍節節敗退,新生以色列面臨崩潰的邊緣。阿拉伯五國有人口3500萬,而以色列當時只有65萬移民,在這樣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阿拉伯聯軍本以為10天之內就能佔領整個以色列,但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

儘管沒有正規部隊,新生的以色列卻是全民皆兵,對阿拉伯聯軍展開了人民戰爭。沒有統一指揮的以軍在各地展開遊擊戰,每一個猶太居民點都武裝起來,連年輕女子也拿起槍投入戰鬥。在戰爭開始後的兩周間,以色列戰場沒有統一的軍事行動,到處是混亂的遊擊戰。但以色列的遊擊戰也破壞了阿拉伯聯軍的統一作戰,使他們不得不各自疲命於對付以色列的遊擊隊。另外阿拉伯各國也有自己的私心,想搶佔巴勒斯坦的領土,這也造成阿拉伯聯軍不能協調統一的軍事行動。

開戰後第三天的517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安理會命令戰爭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蘇聯也指責阿拉伯國家發動進攻,要求立即停火。英國撤走了阿拉伯軍團中的英軍顧問,停止向埃及、伊拉克、約旦提供武器。6月初,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巴勒斯坦的三分之二領土,軍事上處於優勢,以為此時停火談判能夠達成對阿拉伯國家有利的和平協議。另外阿拉伯聯軍也在以色列的遊擊戰中感到疲憊,希望得到休整。6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

停火給以色列贏得寶貴的喘息之機。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發起最大的努力支援以色列。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志願兵在以色列源源上陸,猶太人捐款買的新式武器也源源運到以色列。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政府利用此機會, 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規的以色列國防軍(IDF),把散佈全國各地的私兵遊擊隊改編統一起來,禁止地方擁有私兵。其間有一支乘船來自歐洲的900名猶太人義勇 兵,不聽從以色列國防軍的命令準備自行登陸,結果被以色列國防軍將船擊沉。到628日,所有的猶太人武裝都向以色列政府宣誓效忠,消除了自行其是的地方武裝。以色列嚴格禁止私兵的政策,為日後建立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奠定了基礎。

阿拉伯國家本以為以色列在停戰後會向他們談判求和,沒想到以色列卻利用停戰的機會重整武裝,於是阿拉伯聯軍在79日再開攻擊。但此時以色列已建起統一指揮的國防軍,人數擴充到6萬人以上,而阿拉伯聯軍雖然進行了一些補充,但人數只有45千人左右,比起以色列正規軍已處劣勢。另外以色列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捐贈的新型輕重武器,在武器裝備質量方面也好於阿拉伯聯軍。此次阿拉伯聯軍的進攻在一開始就陷於被動。

715日,聯合國安理會命令雙方停火,並指名瑞典紅十字會總裁貝爾南多伯爵為調停者,調解雙方停戰。但軍事上佔據優勢的以色列,想收回被阿拉伯聯軍佔領的領土,並不想立即停戰。917日,貝爾南多伯爵在耶路撒冷附近倒在猶太恐怖主義分子的槍彈之下。貝爾南多伯爵死後,阿以雙方戰事重開,但戰事越來越不利於阿方。考古學家出身的以軍司令,考證出一條已被湮沒的羅馬時代古道,以軍沿這條古道包抄埃及軍的後方。埃及人萬沒想到以軍會出現在他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全軍開始敗退。打主陣的埃及軍一敗,其他阿拉伯軍隊亦敗退下來,第一次中東戰爭以以色列的勝利宣告結束。

在聯合國的調停下,1949年開始,以色列同埃及(19492月)、黎巴嫩(19493月)、約旦(19494月)和敘利亞(19497月)分別簽訂停戰協定,劃定臨時停戰線。但伊拉克拒絕與以色列簽署停戰協定,法律上伊拉克和以色列現在仍處於戰爭狀態。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不僅奪回了聯合國分治決議劃歸它的領土,而且佔領了大部分聯合國劃歸巴勒斯坦人的領土,除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分別由埃及和約旦軍隊佔領外,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

阿以雙方停戰了,但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卻遺留下來。戰爭期間,巴勒斯坦人為躲避戰禍,逃到埃及、約旦、黎巴嫩、敘利亞等國的邊境附近避難。戰爭結束後,這些難民想返回自己在巴勒斯坦的家園,卻被以色列拒絕。194812月,聯合國透過決議,聲明巴勒斯坦難民戰後有返回自己故鄉的權利,要求以色列政府儘快安排難民回鄉,以色列卻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

據統計,逃到各國邊境附近避難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90餘萬。這些人由於無法返回故鄉,不得不長期住在難民營中,靠國際社會的救濟為生。長期住在難民營中的難民,勢必結婚生子,所以難民的人數逐年增加,現在巴勒斯坦難民已增加到370萬左右。把幾百萬巴勒斯坦難民安置到哪,成為現在中東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問題。

停戰後,阿拉伯國家內出現了分裂局面。19504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宣佈把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佔領的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領土(聯合國劃歸巴勒斯坦人的領土),併入本國版圖,並把國名改稱約旦哈希姆王國。阿卜杜拉國王的行為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憤怒:原來約旦出兵的真正理由是吞佔巴勒斯坦領土。不久,對阿卜杜拉國王的憤怒變成了行動,19517月,阿 卜杜拉國王在耶路撒冷被巴勒斯坦激進分子暗殺。

此外阿拉伯國家同意與以色列停戰,還有深刻的國內原因,特別是阿拉伯聯盟的盟主埃及,正孕育著革命的風暴。1882年,英軍佔領埃及,此後埃及在名義上從屬奧斯曼帝國,實際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於191412月單方面宣佈埃及為其保護國,取消奧斯曼帝國對埃及的宗主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埃及發起了反英、反封建王朝的鬥爭,要求英軍撤出埃及,實現埃及的真正獨立。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第二天,埃及的諾庫拉西首相被暗殺,反殖民主義、反法魯克王朝的力量在埃及各地不斷壯大,埃及進入革命前夜。為了安定國內政局,埃及政府匆匆與以色列簽署了停戰條約,但這更激起了民族主義分子對法魯克王朝的反感。在日益壯大的全國性反政府運動巨浪中,法魯克王朝就像一隻即將傾覆的小舟。195110月,法魯克政府為了安撫國內的反殖民主義運動,單方面宣佈廢除《英埃同盟條約》,要求英軍從蘇伊士運河地區撤軍,但英國拒絕了埃及政府的要求。

提到《英埃同盟條約》,不能不提及蘇伊士運河的歷史。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東北部,始建於1859年,1869年竣工通航。最初英國反對修建運河,法國為了打破英國對好望角航道的控制,1857年成立了萬國蘇伊士海運運河公司,法國佔52%的股份,埃及佔44%的股份,法國對運河公司掌握控制權。但英國也很快把手伸向蘇伊士運河,1875年,英國趁埃及財政拮據,買進埃及持有的全部運河公司股票,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後,直接控制了運河。1922年,英國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在運河區的駐兵權。1936年,英國和埃及簽訂《英埃同盟條約》,規定英軍繼續駐紮運河區。

英國拒絕撤軍,埃及人的憤怒開始爆發,各激進團體組織招募義勇隊,向駐運河地區英軍 發起恐怖主義襲擊。他們破壞道路,炸毀橋梁,火燒英軍倉庫,暗殺英軍士兵。英軍為了對付埃及恐怖主義分子,在蘇伊士運河地區增兵8萬。然而英國的增兵,不但沒有制止恐怖主義破壞活動,反而促使恐怖主義活動進一步升級,埃及的員警也暗中協助恐怖主義活動。1952123日,英國在中東最重要的軍需倉庫被炸毀,英國宣佈要進行報復。125日,英軍司令下令解除運河地區的所有埃及員警的武裝,被埃及員警拒絕。英軍包圍了員警大隊的營地,要求埃及員警繳槍投降。當埃及員警回答時,戰鬥開始了。英軍的炮彈雨點般落向埃及員警營地,200名埃及員警中46人死亡,72人負傷,但員警們始終沒有向英軍打出白旗。

消息傳到開羅,人們沸騰了。126日,上百萬人走上街頭抗議英軍的暴行,不久抗議遊行變成了暴力破壞,憤怒的人們放火焚燒英國銀行、商店、電影院、俱樂部。英國銀行的職員多數在地下室中窒息而死,十幾個英國職員試圖跑出銀行大樓,但又被憤怒的人群推回到大火中,直到看著他們燒成黑炭。開羅市中心一片火海,幾百棟房屋焚燬,有多少人死亡已無法統計。後人把1952126日,稱為黑色的星期六

開羅暴動,也為埃及革命創造了時機。由納賽爾等青年軍官建立的自由軍官組織,在反政府運動中逐漸成為主力。1952722日夜,自由軍官組織執行委員會宣佈發動革命,723日清晨,起義部隊控制了局勢,726日,革命軍宣佈廢黜國王法魯克,成立納吉布任主席、納賽爾任副主席的革命指導委 員會。新政權宣佈沒收封建王室土地,取消社會等級和貴族稱號,進行土地改革。次年宣佈永遠廢除君主政體,成立埃及共和國,納吉布為總統,納賽爾任副總統兼內政部長。後來納吉布被罷免,納賽爾任代總統。19566月,納賽爾當選為埃及總統。

埃及革命成功了,可是英軍仍駐留在蘇伊士運河。19544月,新成立的革命政府與英國交涉撤軍,但不久雙方談判破裂。此後向運河地區英軍的恐怖襲擊已經頻繁到每天都發生的地步,讓英國人束手無策。更讓英國人難過的是美國的態度。1954年以來,美國多次公開表示支援埃及。510日,美國國務卿發言說:眾所周知,美國與英國和法國的關係,是基於北大西洋公約的同盟國關係,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支持這兩國的帝國主義企圖。而且美國也反對加深中東地區的殖民地化。英國戰後要依靠美國的經濟援助,在美國施壓後,英國不得不在埃及撤軍的問題上後退。1954710日,英國和埃及的談判再開,此次美國代表也列席了會議。727日,英埃達成協定,英軍於1956年6月25日以前全部撤出埃及。埃及第一次在對列強的談判中取得了勝利。

雖然英軍撤出了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屬於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財產,而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的兩大股東是英國和法國。1956726日,埃及革命勝利4週年的日子,開羅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納賽爾總統發表講話,納賽爾最後說:“1955年,蘇伊士運河的收入達1億美元,可是運河公司只給了我們3百萬美元。現在埃及的一些人正在挨餓,而那條財源滾滾的寶河卻在我們的身旁悄悄流過。帝國主義的跨國公司,正在榨取著我們。面對情緒激動的人群,納賽爾接著說:我要告訴諸位一個消息,就在我和諸位講話的時候,那個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已經不存在了,運河公司已經國有化了,運河已經是屬於我們的了。

納賽爾總統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的措施,震驚了世界。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但未達成什麼結果,英法開始秘密策劃用武力奪還蘇伊士運河。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兩國邀請以色列參加作戰。而以色列也早已對埃及的納賽爾政權不滿,三國利益一致,一拍即合。

19561029日,以色列軍隊首先向埃及發起進攻;英法空軍則於1031日對埃及發起空襲,然後空投傘兵,發起地面進攻。英法選擇此時出兵 埃及,也是有其打算。當時歐洲正好發生了匈牙利事件,蘇軍出兵匈牙利,美蘇的冷戰又達到一個高潮。英法估計美蘇忙於冷戰,無暇顧及埃及的事,所以事先沒有徵求美國的意見就發起了軍事行動。

但英法兩國失算了,不但蘇聯反對英法兩國出兵,美國也強烈要求英法兩國立即撤軍。美國還施加壓力:如果英法不撤軍的話,美國就要停止經濟援助,甚至透過聯合國進行經濟制裁。在美蘇兩大國的壓力下,英法已無別的選擇,只好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於116日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英法軍隊撤退後,以軍也不得不撤回到1948年停火線以前的位置。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埃及的勝利宣告結束。

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法的殖民主義勢力在中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國的勢力,在中東展開新的角逐。二次中東戰爭的最大後遺症是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戰爭後,以色列為了排除阿拉伯人,把巴勒斯坦變為純猶太人的土地,拒絕在戰亂中逃到國外避難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園。猶太人在二戰前受盡沒有祖國被人欺淩的痛苦,可是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又人為地製造了另一群沒有祖國、無家可歸的難民,製造了另一個民族迫害。這也是 以色列被世界輿論批評的焦點。

美國在支持埃及獨立,支持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反對英法出兵埃及方面,受到普遍讚揚。但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卻過分偏袒以色列,幾乎沒有過問以色列的難民政策。如果美國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向以色列施加停止經濟援助等足夠壓力的話,以色列顯然不得不認真考慮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因此人們對美國的看法是:美國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不是不能有所作為,而是不願有所作為。

由於無法返回巴勒斯坦的家園,這些巴勒斯坦難民不得不長年生活在巴勒斯坦邊境附近的難民營裏。他們沒有祖國,沒有土地,沒有財產,更談不上民主和自由的奢侈,他們有的只是仇恨和怒火,巴勒斯坦成為憤怒的大地。1960年代以後,巴勒斯坦難民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開始用恐怖主義的手段,向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歐美各國復仇,巴勒斯坦人從此成為世界新聞媒體的主角。

 

三、從泛阿拉伯主義到泛伊斯蘭主義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統治阿拉伯半島的奧斯曼帝國對英法宣戰,被奧斯曼統治的阿拉伯人,於1916年乘機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起義。阿拉伯起義軍配合英法對奧斯曼政府軍作戰,191810月,起義軍攻佔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敘利亞人宣佈成立自己的獨立國家。可是英法兩國早有密約,戰後把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領土劃歸英法兩國委任統治,敘利亞被劃歸法國委任統治。

19197月,敘利亞國民大會在大馬士革召開,大會要求西方列強承認敘利亞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拒絕巴黎和會擬議中的委任統治,但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列強對敘利亞人的要求置若罔聞。19203月,敘利亞國民大會 自行宣佈敘利亞獨立,但英、法兩國拒絕承認。19207月,法國向自行成立的敘利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敘利亞無條件接受法國的委任統治,被敘利亞拒絕,於是法軍發起武裝攻擊,敘利亞軍戰敗。在法國的軍刀面前,敘利亞被迫接受法國的委任統治。

敘利亞人起義,配合英法對德奧作戰,按理本應是戰勝國。但在巴黎和會上,列強卻把其領土分給法國委任統治。中國人也會記得巴黎和會上把中國領土分給日本的恥辱經歷。在那個年代,強權就是真理。英法等西歐國都是民主主義國家,但這些民主主義國家只是對自己的人民講民主,對外國的人民講的卻是強權和利益。

西方世界大恐慌的1929年,兩位敘利亞留學生阿弗拉克和比特魯在巴黎偶然相遇。阿弗拉克是東正教徒,比特魯是伊斯蘭教徒,雖然信仰不同,並未影響兩人的友誼,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想。近代以來阿拉伯人一直受壓迫,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們在思考:阿拉伯人怎樣才能改變任人宰割的處境? 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大阿拉伯聯盟,這樣就有力量抵禦西方列強的侵略宰割。

阿弗拉克和比特魯在阿拉伯留學生中創建了阿拉伯學生會,傳播他們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想。回國後,兩人潛心著書立說,10年以後,兩人在阿拉伯的青年學生中,已成為負有盛名的理論家和宣傳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又給 敘利亞人的獨立帶來好機會。1940年法國維希政府投降,敘利亞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為了與德國對抗,1941年英軍和自由法國聯軍進入敘利亞,宣佈讓敘利亞獨立。19437月,在敘利亞舉行自由選舉,成立自己的政府。

為了參加1943年的議會選舉,阿弗拉克和比特魯等 人組建了阿拉伯復興黨,但阿拉伯復興黨在大選中一個席位也未獲得。原來當時敘利亞的社會形態是部族制度,一般百姓名義上有自由投票的選舉權,但實際上他們投票時不得不遵從家長和族長的意志,所以投票只是反映了少數大部族首領的選擇,所謂的自由選舉不過僅僅是一個名稱而已。後來阿弗拉克說:他們(西歐)讓我們搞自由選舉,我們搞了,結果怎麼樣?我們一票也沒有得到,儘管人民是支持我們的。

阿弗拉克是阿拉伯現代史中極其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創辦的阿拉伯復興黨(後改稱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成為阿拉伯世界跨國家的政黨。後來阿拉伯復興黨透過革命和政變的手段,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取得了政權,現在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都是執政黨,現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也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員。侯賽因總統發起入侵伊朗和科威特的行動,意在用武力統一阿拉伯世界,也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人的泛阿拉伯主義的另一種表現。

在二次大戰前,阿拉伯知識分子對西歐的民主體制多持讚賞態度,也希望在阿拉伯引進西歐式民主。可是1943年敘利亞舉行的有名無實的自由選舉,使阿拉伯的知識分子對西歐式民主體制是否適合於阿拉伯社會開始表示懷疑。之後阿拉伯思想界出現兩條道路或兩種傾向:正確獨裁主義(即所謂開明專制)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在正確獨裁主義道路上,埃及總統納賽爾成為第一位阿拉伯人盼望的正確獨裁者1945年,納賽爾等人組成了秘密的反政府自由軍官團1952年發動政變,推翻了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政體,成立了埃及共和國。但埃及共和國並沒有成為西方概念中的民主國家,而是開明專制的獨裁體制。納賽爾任總統後,在埃及實行阿拉伯社會主義。納賽爾在政治上實行一黨獨裁,取締一切反對黨派,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成為唯一合法的政黨;在經濟上實行工業國有化政策,徵收了英法等外國資本在埃及的企業,較大的民族私人工商業也國營化;在土地政策上,將大地主的部分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在婦女解放方面也有了很大進展。

納賽爾是泛阿拉伯主義的信奉者,他認為阿拉伯世界最終應該走向統一的大阿拉伯聯邦。納賽爾設想的大阿拉伯聯邦是超越宗教的政教分離國體,只要是講阿拉伯語的,不管什麼民族,什麼宗教信仰,都是大阿拉伯聯邦的成員。要達到這個最終目標,納賽爾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把埃及建成一個富強的國家,成為阿拉伯聯邦的基石;第二步,收回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主要是指巴勒斯坦);第三步,建成統一的大阿拉伯聯邦。

為了儘快使埃及富強起來,納賽爾採納了蘇聯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方式,重工業、國防工業優先的建國思想。當然納賽爾的社會主義和蘇聯的共產主義並不是一回事。納賽爾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既不一邊倒向美國陣營,也不一邊倒向蘇聯陣營,為阿拉伯世界開創了一條新的外交道路。

納賽爾的另一個壯大計劃就是殲滅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要達成這個目的,離開大國的支持是 不行的。美國支持以色列,納賽爾就向蘇聯尋求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出於冷戰的需要,也需要在中東尋找一個戰略夥伴,雙方有共同的戰略目的,於是蘇聯逐步成為埃及的主要軍火供應國。在蘇聯的援助下,埃及的軍事力量穩步增加,特別是空軍和裝甲部隊有明顯增強,近代戰爭的作戰能力有很大增長。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阿拉伯國家領袖,能像納賽爾這樣得到阿拉伯民眾的衷心愛戴。納賽爾推翻了腐敗的封建王朝,建立了進步的共和國,奉行不結盟的獨立外交,這些都得到阿拉伯人的讚賞。特別是納賽爾敢於向西歐列強挑戰,收回了蘇伊士運河,又使納賽爾名聲大震。納賽爾口才很好,他富於情感的政治演講,感染了無數阿拉伯人民。下面摘錄一段納賽爾的有名演講。

我們在與西歐列強和以色列雙方作戰。西歐列強製造了以色列,侮辱了我們阿拉伯民族,而且更有甚者,不管在1948年以前還是以後,西歐列強對我們阿拉伯人一直視而不見,對我們的感情、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權利,從未給過一顧。我們要教會西歐人,那些愚弄我們、侮辱我們、踐踏我們權利的西歐人,懂得尊重我們阿拉伯民族,認認真真地把我們當作他們的對手。

當時沙烏地阿拉伯等親美國家禁止出售納賽爾的畫像,人們就從黑市買來納賽爾的畫像掛在家中,向神一樣地對納賽爾祈禱,把阿拉伯復興的希望寄託在納賽爾身上。每當埃及的阿拉伯之聲電臺播放納賽爾的講話時,收音機旁總是擠滿熱情的聽眾。人們傳誦著納賽爾的故事:納賽爾貴為總統,但仍然住在普通的平房裏,他沒有艷聞,沒有存款,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埃及,為了阿拉伯……很多阿拉伯國家的人民都盼望自己的國家與埃及合併,接受偉大領袖納賽爾的領導。 19582月,敘利亞與埃及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納賽爾的大阿拉伯聯邦的夢想,好像已經看到了曙光。

然而一個統一 強大的阿拉伯聯邦,必然威脅到以色列的生存,以色列不允許阿拉伯聯邦的誕生,要把她扼殺在搖籃中。196765日,以色列對埃及發起突然襲擊,拉開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序幕。以色列在幾天之內摧毀了埃及十幾年裝備起來的空軍,佔領了埃及的整個西奈半島。埃及軍事上的慘敗,大大打擊了納賽爾的威信,破碎了納賽爾的夢,也破碎了阿拉伯人的夢。

1970928日,納賽爾因心臟病突發去逝,幾十萬人為他送葬,人們唱著:世間唯一的神安拉,納賽爾是他的愛兒。那時全世界的阿拉伯人把阿拉伯統一、阿拉伯復興的期望寄託在納賽爾身上。納賽爾死了,埃及敗了,阿拉伯的統一和復興,轉眼變成看不到期待的渺茫。

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也就是納賽爾的時代,泛阿拉伯主義是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思想。納賽爾死後,利比亞的卡紮菲、伊拉克的侯賽因都試圖繼承納賽爾的衣缽,重新打起泛阿拉伯主義的大旗,統一阿拉伯世界。但他們的資歷、人品和威望,都無法與納賽爾相比,納賽爾沒有接班人。此後,泛阿拉伯主義雖然仍是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思想之一,但其主導地位已逐漸被泛伊斯蘭主義,即我們所說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所代替。

泛阿拉伯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非常不同。泛阿拉伯主義是非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聯邦,強調不論宗教信仰,不論民族,凡是講阿拉伯語的都是一家人;泛伊斯蘭主義則是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體系,強調不論國家,不論種族,不論講什麼語言,凡是信伊斯蘭教的都是一家人。泛阿拉伯主義的基石是阿拉伯語言、阿拉伯文化,而泛伊斯蘭主義的基石則是伊斯蘭宗教信仰。伊拉克的薩達姆侯賽因是泛阿拉伯主義者,而阿富汗的塔利班則是泛伊斯蘭主義者。

泛伊斯蘭主義原教旨主義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的伊斯蘭政治家和宣傳家哲馬魯丁阿富汗尼。1920年代創建的穆斯林同胞團,是現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的先驅。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基本思想是:為什麼近代伊斯蘭國家落後了?為什麼伊斯蘭教徒不斷被異教徒欺壓?那是因為我們偏離了伊斯蘭的真正精神和基本原則。我們必須返回到伊斯蘭精神的原點,才能改變伊斯蘭世界的現狀。

人們為什麼會信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其實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也有自己的理論:現在人類社會的戰爭、暴行、屠殺、迫害,都是來自所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民主主義、法西斯主義等人類頭腦中的不潔思想。要消滅戰爭、消滅迫害、消滅犯罪,達成一個平等幸福的人類社會,就要清除人類頭腦中不乾淨、不純潔的思想。而達到這個目的的唯一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伊斯蘭精神。

1960年代以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少數派,並沒有很多的支持者。但進入1980年代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迅速抬頭,出現了伊朗,阿富汗塔利班這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國家。被視為恐怖主義分子的賓拉登,更是推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埃及等比較西方化的阿拉伯國家,也受到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很大影響。比如埃及最高法院放棄了1979年制定的男女平等同權的法律,就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回歸的一個示例。

從另一方面來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抬頭,也與阿拉伯國家的近代化發展,經濟開發失敗有密切關係。阿拉伯國家的普通人民看到的是什麼?是上漲的物價,擴大的貧富差距,無德的商人,陰謀的政治家,敗壞的社會風氣,掠奪阿拉伯財富的異教徒……在這樣烏煙瘴氣的社會中,一般大眾難免產生對社會的怨憤心理,需要尋求一種精神寄託,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正給了他們精神的解脫。

1970年代前,阿拉伯人把解放巴勒斯坦看作是民族解放戰爭,是為民族而戰;而現在阿拉伯人把解放巴勒斯坦看作是聖戰,是為神而戰。成立於1960年代的巴勒斯坦抵抗組織叫做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不叫巴勒斯坦聖戰組織,而成立 1980年代的阿富汗抵抗組織叫做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不叫阿富汗解放聯盟,也反映了阿拉伯世界思想思潮的變遷。

泛阿拉伯主義的釀成和泛伊斯蘭主義的釀成,既有阿拉伯人的內部原因,也有國際社會的外部原因。從泛阿拉伯主義到泛伊斯蘭主義,表現出當代阿拉伯人對國家和政府的失望,不得不到神的旗幟下尋求解脫的歸屬意識。

 

四、第三次和第四次中東戰爭

1950年代到1960年代,是革命的年代,不僅中國在進行翻天覆地的社會主義革命、文化大革命,世界各地也到處是革命的暴風驟雨。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後,革命的風潮也吹遍阿拉伯世界,封建王制體系的阿拉伯國家政府紛紛垮臺,激進的革命黨人政府成立。1957年,約旦政府廢除《英約同盟條約》,英軍全部撤出約旦。1958年,伊拉克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1961年英國保護國科威特獨立。1962年, 也門自由軍官集團發動革命,推翻王制政府,建立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同時在1962年,阿爾及利亞擺脫法國殖民統治正式獨立。

新誕生的阿拉伯革命黨政權,多半持激進的民族主義態度,支持埃及總統納賽爾提倡的阿拉伯大義,即驅逐以色列、恢復巴勒斯坦是阿拉伯國家共同的義務。納賽爾本人也曾多次宣言: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掉。與以色列相比,阿拉伯在人力物力方面都佔據絕對優勢,只要阿拉伯世界團結一致,消滅以色列並不是不可能的夢想。那時阿拉伯人在盟主埃及的倡導下,立下消滅以色列的雄心壯志。

1958年埃及和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但由於埃及總統納賽爾的家長製作風,敘利亞方面感到不快,敘利亞於1961年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成立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敘利亞發動政變,掌握政權。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敘利亞掌權後,採取了比埃及更為激進的反以色列政策,特別是在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扶持方面,幾乎是盡全力而為。

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有近百萬巴勒斯坦難民為了躲避戰火,暫時逃出巴勒斯坦。因為以色列拒絕他們返回家園,這些巴勒斯坦難民不得不長期住在巴勒斯坦周邊的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等國邊境附近的難民營中。1950年代,革命的風潮也吹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難民中開始自發成立各種各樣的武裝組織。但當時阿拉伯諸國對巴勒斯坦難民的武裝組織並不很重視,沒有給予有力的支持,所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也沒有什麼令人矚目的作為。

1963年以後敘利亞開始全力扶持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641月召開的第一屆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與會各國透過了支持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決議。19646月,以巴勒斯坦難民武裝組織中力量最大的法塔赫為主,正式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449月第二屆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式代表。消滅以色列、武力奪還巴勒斯坦,成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奮鬥目標。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章程中明文規定:武裝鬥爭是巴勒斯坦解放的唯一手段。

巴解組織沒有力量正面和以色列決戰,就採用遊擊戰、恐怖主義活動等手法對以色列進行破壞和騷擾。1965年,敘利亞幫助巴解組織建立以敘利亞為據點 的巴勒斯坦解放軍,巴勒斯坦解放軍在阿以停戰線附近向以色列不斷發起小規模遊擊戰,並在以色列境內製造恐怖主義活動,阿以之間的緊張關係進一步加深。19649月在埃及舉行第二屆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會上決定各國共同出資在約旦河上游建立大壩,控制以色列的水源。大壩工程開工後,以色列出動空軍對大壩工地進行轟炸,使大壩工程無法進行,最後阿方不得不取消此次計劃。

19675月,納賽爾總統向聯合國提出:撤走聯合國在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留駐埃及西奈半島的維持和平部隊。當時聯合國秘書長請納賽爾再次慎重考慮,當納賽爾做出肯定的答覆後,519日聯合國撤走了西奈半島的維持和平部隊。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撤退,使埃及失去了保護自己的緩衝力量,埃及和以色列形成直接對峙局面。在革命熱情的衝擊下,納賽爾總統發起了更為激烈的反以色列政策。1967522日,納賽爾宣佈禁止以色列船隻和向以色列運送軍火的船隻透過蒂朗海峽,試圖控制以色列的海上交通。

儘管阿拉伯方面表現出十分強硬的姿態,但其主要目的是鼓舞阿拉伯世界的反以色列鬥爭熱情,在外交上壓以色列讓步妥協,尚未認真制定進攻以色列的計劃。當時阿方也明白自己在軍事方面尚沒有打敗以色列的充足力量,儘管引進了不少蘇聯武器,但飛機主要是米格17、米格19等相對舊式的戰機,坦克主要是T34等蘇聯淘汰下來的舊貨,在裝備質量方面與以色列有較大差距。在訓練方面與以色列的差距就更大了。196611埃及與敘利亞結成軍事同盟,後來約旦也加入了軍事同盟。但埃及、敘利亞、約旦三國在統一軍事領導方面,存在不少爭執,無法達成統一對以色列作戰的計劃。

與阿方相比,以色列的備軍作戰準備要週到得多。以色列在第二次中東戰爭後,就制定了對阿拉伯國家定期進行軍事打擊,防止阿拉伯國家軍事力量強大的戰略計劃。以色列一方面從美國購買最先進的武器,對軍隊進行嚴格訓練,另一方面制定周密的作戰計劃,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贏得戰爭的勝利,避免陷入持久戰的泥潭。以色列吸取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中,不經過美國同意就擅自與英法共同作戰,最後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自行撤軍的教訓,事先向美國提出以色列準備發起先發制人進攻的作戰計劃。當時美國正忙於越南戰爭,與蘇聯的對抗也處於高潮,以色列打擊埃及等越來越接近蘇聯的國家,也符合美國的世界戰略,所以美國最終沒有反對以色列的先發制人進攻計劃。

196765日,以色列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起突然襲擊,首先出動飛機轟炸阿拉伯國家的機場和雷達站,使阿拉伯國家的大部分飛機在機場被炸毀,防空能力遭嚴重破壞。然後以色列出動地面部隊,在短短六天中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的約旦河西岸、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阿拉伯三國由於沒有戰爭準備,在以色列的突然襲擊下潰不成軍,無力進行有效反擊,不得不接受聯合國的停火倡議。1967611日,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在聯合國的安排下停火,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不僅摧毀了周邊阿拉伯 國家的軍事力量,還把佔領土地擴大了三倍。但以色列的這些新佔領領土,也使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領土衝突,發展成為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領土衝突,阿以關係進一步惡化。以色列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從整個大戰略來看,以色列的勝利加深了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仇恨,使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和平共處的希望變得更加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al5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